-
麻醉(anesthesia):麻醉是由藥物或其他方法產生的一種中樞神經系統和(或) 周圍神經系統的可逆性功能抑制,這種抑制的特徵主要 是感覺特別是痛覺的喪失。
-
麻醉的四個主要功能——鎮痛、鎮靜、肌松、抑制應激。
麻醉期間監測內容
- 目的:臨床麻醉監測實時監測麻醉期間患者生命體徵的變化,幫助麻醉醫師作出正確判斷和及時處理,維持患者生命體徵穩定,保證手術期間患者的生命安全。
監測項目 | 監測要求 |
---|---|
基本要求 | 麻醉科醫師必須在麻醉全程始終在崗 |
氧合 | 觀察患者皮膚和黏膜色澤、脈搏血氧飽和度 |
通氣 | 肺部聽診呼吸音、觀察胸廓運動、呼吸囊活動 |
循環 | 持續心電圖顯示、連續無創血壓和心律,其監測間隔的時間原則上不能超過5min,同時注意脈搏觸診、脈搏波波動、心音聽診 |
擴展監測 | 可根據情況選擇監測:尿量、中心靜脈壓、有創動脈壓、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、體溫、腦功能、呼吸力學、血液生化、血氣分析、肌鬆、凝血功能、肺動脈壓、心輸出量 |
呼吸系統監測
- 監測目的:评价肺部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交换功能与通气储备是否充分有效。
呼吸功能的臨床觀察
- 意識狀態:輕中度缺氧可導致患者興奮多語、定向障礙等;嚴重缺氧可導致意識模糊、嗜睡甚至昏迷。
- 皮膚黏膜顏色:急性二氧化碳蓄積可表現為皮膚黏膜充血、潮紅;缺氧則可見皮膚黏膜發。
- 呼吸運動:包呼吸淺促見於疼痛刺激、胸腹部敷料包扎過緊;呼吸減慢見於嚴重缺氧、阿片類藥物過量等。
- 呼吸的頻率、幅度和節律。
呼吸功能的儀器監測
- 潮氣量(Vt):平靜呼吸時,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氣體量,機械通氣時成人潮氣量為500-800ml(正常自主呼吸時潮氣量8-12ml/kg)
- 呼吸頻率:12-20次/分
- 氣道壓力:正常不高於20cmH2O(上呼吸道梗阻:舌後墜、分泌物、嘔吐物、喉痙攣等;下呼吸道梗阻:支氣管痙攣、痰液堵塞等;胸壁強直等原因導致氣道壓力升高)
- 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:無創連續監測,可評價肺泡通氣、整個呼吸週期的連續變化並監測通氣環路的完整性。正常30-40mmHg
呼末二氧化碳波形圖
-
全麻應連續監測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(PetCO2),正常值為 35mmHg-45mmHg。PetCO2監測可用來評價整個氣道及呼吸迴路的通暢情況、通氣功能、重復吸入情況及循環功能;必要時測定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,幫助判定通氣功能。
-
監測意義:
- 維持正常通氣:調節潮氣量,避免發生通氣不足或過度,造成高或低碳酸血症
- 確定氣管位置:目前公認PETCO2圖形是確定氣管導管在氣道內最靈敏最特異的指標
- 及時發現呼吸機的機械故障:如接頭脫落、迴路漏氣、氣管扭曲、氣道阻塞及其他機械故障
- A:呼氣開始點
- AB:導管死腔
- BC:肺泡氣開始向氣道運行,肺泡氣和死腔氣混合
- CD:肺泡氣平台
- D:呼氣末二氧化碳值,正常為38mmHg
- DE:吸氣,二氧化碳濃度迅速降低
心血管系統監測
- 所有麻醉患者須圍術期均應連續監測心電圖,觀察心率、心律和心肌是否缺血;
- 所有麻醉患者,可觸診脈搏、聽診心臟、通過監測脈搏血氧飽和度觀察脈搏波形來協助判定循環容量;
- 所有麻醉患者必須進行無創血壓監測,測量間隔時間不超過 5min。低血壓(通常收縮壓<80mmHg)反映麻醉過深、有效血容量不足或心功能受損等;高血壓(通常收縮壓>180mmHg)反映麻醉過淺、容量超負荷或高血壓病、藥物的作用效果、止血帶綜合徵等。
血壓監測
無創血壓監測
- 自動測壓法是目前臨床麻醉和ICU中使用最廣的血壓監測方法
- 選擇長度、寬度合適的袖套,固定部位,特殊部位(下肢血壓高於上肢10-20mmHg)
- 原理:無創血壓的測量原理利用了袖帶和氣袋充放氣的方式,通過通過氣壓的改變及監測血流產生的脈搏震蕩,間接測量被測者的血壓
有創血壓監測
- 通過穿刺將導管直接置入周圍動脈內,連接換能器,可測得收縮壓、舒張壓和平均動脈壓。
- 優點:此法測得的結果理論上較間接法準確,且可連續監測。特別適合於心血管手術、控制性降壓以及動脈壓劇烈波動等手術中的監測。
Allen測試
- 用於測試橈動脈和尺動脈對掌部的供血是否順暢的方法。
- 方法:竪著用雙手同時按壓橈動脈和尺動脈。囑患者反復握拳和張開手指五到七次,直到手掌變白。松開對尺動脈的壓迫,繼續壓迫橈動脈,觀察手掌的顏色變化,如手掌顏色十秒之內迅速變紅或者恢復正常,即Allen試驗陽性,表明尺動脈與橈動脈間存在良好的側支循環。相反如果十秒,手掌的顏色仍為蒼白色,Allen試驗陰性,表明手掌側支循環不良。如果發現其中一條動脈供血不良,禁止在同側上肢行動脈穿刺。
橈動脈穿刺
- 將手腕置於布卷或沙袋上,手掌向上。
- 用碘酒嚴格消毒取血部位及操作者觸摸動脈的手指。
- 觸摸定位後以45°角進針。
- 刺入動脈,不須用力抽拉針栓,有鮮血呈搏動性噴出。若僅見少量血跡,但無血液流出,則多為穿刺過深,針尖已貫穿動脈。使空針保持負壓,將針頭稍微拔出即可見鮮血湧出。若針管內毫無血跡,則未刺中血管,須重新觸摸定位或拔出針頭再定位。
- 取血後拔針,用紗布或棉球壓迫局部3~5min。若仍出血不止,需加壓包扎至完全止血,否則易形成血腫。
心電圖監測
- 監測意義在於監測麻醉期間可能出現的各種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。
血氧飽和度監測
-
意義:臨床工作最重要和最常用的監測指標之一,反映患者呼吸和氧化功能,早期發現低氧血症並及時處理。
-
Sp 90% 低氧血症
-
Sp 85% 严重低氧血症
-
影響SpO2測定的因素
- Hb數值<50g/L、碳氧血紅蛋白、高鐵血紅蛋白
- 病人活動,低溫,低灌注
- 膚色,黃疸,燃料,指甲油
麻醉深度監測
- 臨床:血壓,心率,呼吸幅度和節律,眼睛體征,肌肉鬆弛程度
- 監測儀器:最常用-腦雙頻指數(BIS)
- 監測範圍0到100,數值越小, 麻醉深度越深。
- BIS是一個無量綱的簡單變數,範圍從0
100,100和0分別代表完全清醒狀態和完全無腦電活動的狀態,一般認為BIS值在6585時,患者處於睡眠狀態;在40~60時,處於全麻狀態;40以下時,大腦皮層處於暴發性抑制狀態。
肌鬆深度監測
- 傳統方法(經驗):腹肌緊張度,抬頭實驗,握手實驗, 睜眼實驗和吸氣負壓實驗等.
臨床應用神經刺激儀:
- 常用刺激方式:四個成串刺激(TOF)TOF比率:<25%滿足手術需要,75% < TOF< 90%拮抗指征,≥90%拔管指征。
- 四個成串刺激(TOF):間隔0.5s(2Hz)的四個超強刺激,一般每隔10-20s重複一串刺激,用第四個反應幅度除以第一個反應幅度所得的TOF比值評價肌松。
- TOF在評定肌松的殘餘作用時比單刺激敏感,而且可以不設參照值。
- 神經肌肉興奮傳遞功能正常時 :T4 / T1 接近1。滿足臨床手術要求的肌肉鬆弛程度為75%-95%。
- 常用刺激方式:四個成串刺激(TOF)TOF比率:<25%滿足手術需要,75% < TOF< 90%拮抗指征,≥90%拔管指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