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課程] 手術學-局部麻醉藥和局部麻醉

2024 年 3 月 26 日
文章摘要
FakeGPT
加載中...
此內容由人工不智慧生成。

局部麻醉藥

  • 概念:簡稱局麻藥,是一類能可逆地阻斷神經衝動的發生和傳導,使神經支配的部位出現暫時、可逆性感覺(甚至運動功能)喪失的藥物。

  • 特點:隨藥物作用消失,外周神經功能即刻恢復。

  • 作用機制:局部麻醉藥的作用是阻止鈉離子內流,導致動作電位不能產生,神經傳導阻斷,產生局部麻醉作用。

  • 分類:

    • 按照化學結構分類
      • 酯類:丁卡因、普魯卡因
      • 酰胺類:利多卡因、甲哌卡因、阿替卡因、布比卡因
    • 按照作用時效長短
      • 短效:普鲁卡因、氯普鲁卡因
      • 中效:利多卡因、甲哌卡因、丙胺卡因
      • 長效:羅哌卡因、丁卡因、布比卡因和依替卡因
  • 理化性質和麻醉效能

    • 脂溶性——麻醉效能
    • 蛋白結合率——作用時間
    • 藥物濃度——起效速度、阻滯效果
    • 解離常數pKa接近pH值——起效速度
    • 病理生理影響:
    • 低心排量、嚴重肝病、膽鹼酯酶活性低、膿毒血症——延長作用時間
  • 阻滯順序:交感神经\rightarrow痛温觉\rightarrow本体感觉\rightarrow触压觉\rightarrow运动神经

  • 不良反應

    • 毒性反應:血液中局麻藥的濃度超過機體的耐受能力,引起中樞神經系統和心血管系統出現各種興奮或抑制的臨床癥狀,稱局麻藥的毒性反應。其程度與血葯濃度直接相關。有個體差異,輕者只感覺有些不適,如頭暈、耳鳴、舌頭麻木等,一般不需特殊處理;嚴重者發生抽搐、驚厥、甚至呼吸心跳停止。
      • 常見原因:一次用藥量超過限量;局麻藥誤入血管內;注射部位對局麻藥的吸收過快(血運豐富或有炎症反應);個體差異對局麻藥耐受力降低(病人體質差)。
      • 影響因素
        • 藥物的藥理特性,麻醉效能、代謝速度等;
        • 給葯途徑或注藥速度的不同,吸收速度也不同;
        • 機體內環境的改變(病理狀態):酸中毒、低氧血症、高碳酸血症等;
        • 並存疾病:心、肝、腎功能障礙、惡病質、嚴重感染、貧血、低蛋白血症等;
        • 其他因素,如高齡、妊娠等可明顯降低對局麻藥的耐受性。
      • 臨床表現
        • 興奮型
          • 輕度:精神緊張、耳鳴、多語好動、口舌麻木、頭暈、定向障礙、心率輕度增快;
          • 中度:心率增快、血壓升高、煩躁不安、恐懼、主訴氣促甚至有窒息感,但呼吸頻率和幅度未見明顯改變;
          • 重度:呼吸頻率和幅度明顯增加,缺氧癥狀明顯,出現不同程度的發紺,心率和血壓波動劇烈,肌張力增高、肌肉震顫甚至發生驚厥抽搐。 處理不及時將發生心跳呼吸驟停。
        • 抑制型(中樞神經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的進行性抑制)
          • 輕度:神志淡漠、嗜睡甚至神志突然消失;
          • 中度:呼吸淺而慢,有時出現呼吸暫停;
          • 重度:心率減慢、心律失常、血壓降低、最終發生心搏停止。
      • 處理原則
        • 立即停止給葯
        • 吸氧,保持呼吸道通暢,必要時氣管插管行機械通氣
        • 使用咪達唑侖、硫噴妥鈉、丙泊酚抗驚厥
        • 輸液+血管活性藥物,維持循環穩定
        • 電復律、胺碘酮、20%脂肪乳劑治療室性心律失常
        • 呼吸心跳驟停者,立即進行心肺腦復甦(大劑量腎上腺素提高心肺復甦成功率)
      • 預防措施
        • 使用局麻藥前,要建立靜脈通路,監護ECG、BP、SPO2;
        • 注藥前先回抽,應無回血(預防血管內注射);
        • 局麻藥嚴格限量,杜絕逾量;
        • 積極糾正病人的病理生理狀態;
        • 對局麻藥耐受力降低者適當減少劑量;
        • 無禁忌時藥液內加入少量腎上腺素,小劑量分次注射局麻藥;
        • 麻醉前適當使用地西泮或巴比妥類藥物;
    • 變態反應:小劑量或遠低於常用量,即發生毒性反應,應考慮高敏反應或變態反應。
      • 罕見,涉及I類(IgE)或IV類(細胞免疫)變態反應
      • 注藥部位:紅斑,蕁麻疹、皮炎;
      • 全身:廣泛蕁麻疹、支氣管痙攣、低血壓、迴圈虛脫。
      • 對症支援:靜推腎上腺素0.2-0.5mg,並給予腎上腺皮質激素和抗組胺藥物,高流量氧吸入。
  • 常用局部麻醉藥

    • 普魯卡因:一種弱效短時間作用但比較安全的局部麻醉藥,pKa為9.0,脂溶性和血漿蛋白結合率都很低,粘膜穿透力差,一般不用於表面麻醉。
      • 其毒性較小,適合於局部浸潤麻醉。
      • 常用濃度為0.5%,成人限量為1g。(小劑量靜脈給葯有鎮靜鎮痛的作用)。
    • 氯普魯卡因
      • 代謝速度比普魯卡因快5倍,效能比普魯卡因強2倍,毒性為普魯卡因的50%。
      • 常見毒性:血藥濃度過大,抑制心肌收縮,擴張周圍血管,導致房室傳導阻滯。
      • 浸潤麻醉濃度:0.5%~1%
      • 阻滯麻醉濃度:1%~2%
      • 一次最大劑量11mg/kg,總劑量不超過800mg,加入腎上腺素(1:200000)時,一次最大劑量為14mg/kg,總劑量不超過1000mg
    • 丁卡因
      • 長效局麻藥
      • 比普魯卡因作用強10~20倍,毒性大10~20倍
      • 有擴張血管的作用,對中樞神經系統及心臟有較強的抑制作用,中毒時可引起心泵衰竭,心臟停搏。
      • 藥理特性
        • 黏膜表面麻醉常用濃度1%~2%,一次最大用量40~60mg,起效時間1~3min,維持30~60min,經黏膜大量吸收或誤入血管可導致中毒、驚厥、心跳停止。
        • 避免浸潤麻醉,禁忌靜脈注射。
    • 利多卡因
      • 給藥最大劑量:成人劑量7.0mg/kg,\le 500次(含腎上腺素);兒童劑量4.4mg/kg,\le 300mg/次。
      • 出血較多:腎上腺素1:50000
      • 普通手術:腎上腺素1:100000
    • 布比卡因
      • 酰胺類
      • 局麻效果比利多卡因強4倍,局麻時間比利多卡因長1倍,持續5~6h
      • 長效局麻藥,起效時間5~7小時,15~20min達到最大效果,毒性為利多卡因的3~4倍
      • 消除半衰期1.5~5h,小儿8h
      • 肝脏代谢,经肾排出
      • 临床应用:浸润0.125~0.25%,阻滞:0.25~0.5%,一次量不超过175mg,肾上腺素减慢吸收速度,加肾上腺素不超过200mg。
      • 不良反应:较少见,但过量或误入血管,可造成严重心律失常、循环衰竭乃至心搏停止,复苏困难。
    • 左旋布比卡因
      • 药理特性
        • 布比卡因的左消旋镜像同分异构体。
        • 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主要与右旋体有关,左旋体相应毒性明显减轻。
        • 酰胺类局麻药,药代动力学与布比卡因相似。
        • 與布比卡因比較,安全邊際劑量比為1.3:1。
        • 過量或誤入血管引起中毒反應的劑量高於布比卡因。
        • 中毒時口唇麻木、金屬異味、視力模糊、嗜睡。
        • 心臟毒性反應表現為心搏過緩、心房顫,低血壓、嚴重者可致心搏停止。
        • 成人神經阻斷或浸潤麻醉,濃度0.5%,起效6~7min,持續5~6h。
        • 一次最大劑量2mg/kg。 加腎上腺素時不宜超過200mg。
    • 罗哌卡因
      • 藥理特性
        • 醯胺類局部麻醉藥,pKa為8.1。 脂溶性和血漿蛋白結合率都高。 其作用強度和藥物動力學與布比卡因類似,但心臟毒性較低。
        • 硬脊膜外阻斷,常用濃度0.25%-0.75%,高濃度0.75%-1%時,可較好地阻斷運動神經。 低濃度、小劑量時幾乎只會阻斷感覺神經。 「運動-感覺分離」。
        • 其血漿蛋白結合率高, 尤其適用於硬脊膜外鎮痛如術後鎮痛及分娩鎮痛。
        • 作用維持時間4-6h,一次成人限量150mg。
  • 局部麻醉方法

    • 表面麻醉
      • 概念:穿透力強的局部麻醉藥物用於黏膜表面,使其透過黏膜而阻斷位於黏膜下的神經末梢,從而使黏膜產生麻醉現象,稱為表面麻醉。
      • 適用於:眼睛、耳鼻喉、氣管、尿道等部位的淺層手術或內視鏡檢查術。
      • 常用藥物:1%-2%丁卡因溶液,極量40mg;2%-4%利多卡因溶液,極量100mg 。
      • 注意事项:
        • 控制總劑量:黏膜對局部麻醉藥吸收速度快,一次用量不超過極量的1/3;
        • 用填敷法時先擠去多餘的局部麻醉藥液。
    • 浸潤麻醉
      • 概念:將局部麻醉藥注射於手術區組織內,分層阻斷其內的神經末梢而達到麻醉作用,稱為局部浸潤麻醉。
      • 適應徵:體表短小手術,侵入性檢查。
      • 常用藥物:0.5%普魯卡因溶液,0.25%-0.5%利多卡因溶液,0.125%-0.15%羅哌卡因。
      • 注意事項:A 每次回抽;B 不超極量;C 張力浸潤。
    • 區域阻滯
      • 概念: 圍繞手術區域,在其四周和底部注射局部麻醉藥,以阻斷進入手術區域的神經乾和神經末梢,稱為區域阻斷麻醉。
      • 常用藥物:1%-2%丁卡因溶液,極量40mg;2%-4%利多卡因溶液,極量100mg 。
      • 主要優點:在於避免穿刺病理組織,適用於門診小手術。
    • 神經阻滯
      • 概念:在神經乾、節、叢的周圍注射局部麻醉藥,阻斷其衝動傳導,使其支配的區域產生麻醉作用,稱為神經阻滯,也稱傳導阻滯或傳導麻醉。
      • 常用神經麻醉:頸叢、臂叢、腰叢、股神經等神經阻斷。
      • 注意事項:
        • 神經阻斷為盲探性操作,要求病人清醒合作,能及時說出異感並能辨別異感放射的部位
        • 操作者必須熟悉定位標誌,操作力求準確、輕巧
        • 多種入路和方法中宜採用簡便、安全和易於成功的方法,但若穿刺點附近有感染、腫瘤或畸形時,則需變換入路
        • 神經刺激器可提高穿刺成功率
      • 禁忌:穿刺部位有感染、肿瘤、严重畸形致解剖变异、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以及对局麻药过敏者。
    • 頸叢神經麻醉
      • 適應症:頸部外科手術。
      • 併發症:
        • 局麻药毒性反应
        • 药液误入硬膜外隙或蛛网膜下隙
        • 喉返神经麻痹
        • 霍纳综合征等
[課程] 手術學-局部麻醉藥和局部麻醉
https://blog.kynix.tw/posts/1711420397587/
作者
Adrian Chen
建檔時間
2024 年 3 月 26 日
協議
BY-NC-SA 4.0
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-相同方式分享 4.0 國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