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課程] 手術學-椎管內麻醉

2024 年 3 月 31 日
文章摘要
FakeGPT
加載中...
此內容由人工不智慧生成。

基本資訊

  • 概念:將局麻藥注入椎管內蛛網膜下腔,或硬膜外腔內,使軀體產生半身,或節段性感覺消失的現象。
  • 分類:蛛網膜下腔麻醉(脊麻/腰麻)、硬脊膜外腔麻醉。
  • 特點:神智清醒,鎮痛確切,肌肉鬆馳,內臟反應存在。

椎管內麻醉生理

  • 腦脊液:成人總容積約120150ml,蛛網膜下腔內僅2530ml。 腦脊液透明澄清,pH為7.35,比重1.003 ~ 1.009。 腦脊液在腰麻時起稀釋和擴散局麻藥的作用。
  • 藥物作用部位:
    • 蛛網膜下隙阻滯:局部麻醉藥直接作用於脊神經根和脊髓表面。
    • 硬膜外阻滯:(1)通過蛛網膜絨毛進入根部蛛網膜下腔,作用於脊神經根;(2)藥液滲出椎間孔,在椎旁阻滯脊神經;(3)直接透過硬脊膜和蛛網膜,進入蛛網膜下腔。
  • 阻滯作用
    • 概念:
      • 交感神經被阻斷后,減輕內臟牽拉反應;
      • 感覺神經阻滯後,阻斷皮膚和肌肉的疼痛傳導;
      • 運動神經被阻滯後,產生肌肉鬆弛。
    • 順序:交感神經 \rightarrow 感覺神經 \rightarrow 運動神經
  • 麻醉平面
    • 概念:感覺神經被阻滯後,皮膚痛覺消失的範圍。
    • 體表標誌:胸骨柄上緣為T2,兩側乳頭 連線為T4,劍突下T6, 季肋部肋緣T8,平臍線T10,恥骨聯合上2-3cm為T12,大腿前面L1-3,小腿前面和足背L4-5,大腿和小腿後面及肛門會陰區S1-5。
    • T4以上為高位脊麻,T10以下為低位脊麻,T5-T9為中位脊麻;會陰區為鞍麻。
  • 對呼吸的影響
    • 麻醉平面的高度決定對呼吸的影響程度:尤其是運動神經被阻滯的程度。 胸脊神經被阻滯,肋間肌大部或全部麻痹,使胸式呼吸減弱。 只要膈神經(C3~5)未被阻滯,仍可保持基本的通氣量。
    • 對策:高位硬膜外阻滯(T6 )時,應降低局麻藥濃度,使運動神經不被阻滯或受阻滯輕微。
  • 對循環的影響
    • 麻醉平面的範圍和高度決定對迴圈的影響程度。
      • 範圍:椎管內麻醉時,交感神經被阻滯,小動脈舒張使周圍血管阻力降低,靜脈擴張使靜脈系統內血容量增加,回心血量減少,CO和BP \downarrow
      • 阻滯平面的高度:T5 以上可阻斷心交感,HR和BP \downarrow
    • 對策:高位硬膜外阻滯(T6 )時,應降低局麻藥濃度,使運動神經不被阻滯或受阻滯輕微。
  • 對內臟功能的影響
    • 椎管內麻醉下,迷走神經功能亢進,胃腸蠕動增加,容易誘發噁心嘔吐。
    • 對肝腎功能(發生低血壓時)也有一定影響。
    • 並可發生尿瀦留。

蛛網膜下腔麻醉

  1. 操作方法
    • 體位:側臥或坐位
    • 定點:L3-4
    • 路線:直入或側入
    • 層次:皮膚/皮下/棘上/棘間/黃/硬脊膜和蛛網膜
    • 標誌:2次落空感;CSF流出
  2. 常用局部麻醉藥
    • 重比重藥液:>1.02(腦脊髓液1.003-1.009);等比重,輕比重
    • 普魯卡因:150mg+CSF 3ml。 1-5min起效,作用時間3/4-1h。
    • 丁卡因:10mg+CSF 1ml,配成1:1:1溶液,起效時間5-6min,作用時間2-3h。
    • 布比卡因:8-15mg+(10%GS+3%麻黃鹼溶液)各1ml,起效時間與作用時間與丁卡因相似。
    • 羅哌卡因:0.75%羅哌 2ml+10%GS 1ml
  3. 麻醉平面的調節
    • 概念:局麻藥注入蛛網膜下隙后,應在極短時間內使麻醉平面控制在手術所需範圍內。
    • 影響因素:穿刺間隙(L3)、病人體位、注藥速度(1ml/5s)、穿刺針斜口方向、藥液的比重和容積等。
  4. 麻醉中管理
    • 血壓下降、心率減慢:阻滯平面高於T4
      • 表現:多發生於注藥15-30min,嚴重者躁動不安、面色蒼白。
      • 原因:
        • 交感神經阻滯,小動脈擴張 \rightarrow 外周阻力 \downarrow
        • 小靜脈擴張 \rightarrow 血液淤積 \rightarrow 回心血量 \rightarrow CO \downarrow
        • 迷走亢進 \rightarrow HR \downarrow
      • 處理:補充血容量,加快輸液200-300ml,去氧腎上腺素1-2mg,麻黃鹼5-10mg,阿托品0.25-0.5mg。
    • 呼吸抑制:
      • 原因:麻醉平面過高 \rightarrow 肋間肌麻痹,鎮靜鎮痛藥影響。
      • 表現:胸式呼吸微弱,腹式呼吸增強,潮氣量下降,咳嗽無力,不能發聲,紫紺。
      • 處理:吸氧,輔助呼吸,發生“全脊麻” \rightarrow 呼吸停止、血壓驟降、甚至心臟停搏 \rightarrow 氣管插管、CPR
    • 噁心嘔吐
      • 誘因:血壓驟降,腦供血驟減,興奮嘔吐中樞;迷走神經功能亢進,胃腸蠕動增加;手術操作牽拉內臟。
      • 處理:檢查麻醉平面,注意血壓變化,對症治療。
  5. 併發症
    • 頭痛
    • 尿潴留
    • 神經併發症:腦神經麻痹、假性腦脊膜炎、粘連性蛛網膜炎
    • 馬尾叢綜合征
    • 脊髓炎
  6. 適應症:適用於2-3h以內的下腹部、盆腔、下肢和肛門會陰部手術。
  7. 禁忌症:中樞神經系統疾患,休克,穿刺部位或附近感染,全身性嚴重感染,脊柱外傷或有嚴重腰背痛病史者,急性心力衰竭或冠心病發作,精神疾病及小兒等不合作病人。

硬膜外麻醉

  1. 操作方法
    • 體位:側臥位或坐位
    • 定點:C-S
    • 路線:直入或側入
    • 層次:皮膚/皮下/棘上/棘間/黃韌帶/
    • 標誌:落空感;毛細管負壓法;氣泡壓縮試驗
  2. 常用局部麻醉藥
    • 利多卡因:1.5% ~ 2%濃度,起效時間5~8分鐘,作用維持時間約1小時左右。
    • 丁卡因:0.25%0.33%濃度,起效時間1020分鐘,維持時間1.5~2小時。
    • 布比卡因:0.5%濃度,起效時間7-10分鐘,維持時間2~3小時。
    • 羅哌卡因:0.5%0.75%濃度。 起效時間7-10分鐘,維持時間23小時。
    • 無高血壓病人,可在藥液內加腎上腺素至1:20萬濃度(5μg/ml)。
  3. 用藥方法
    • 試探劑量:穿刺成功后,先用起效時間短的局麻藥34ml 注入,觀察510分鐘,觀察生命體征。 無腰麻癥狀,相應部位感覺、痛覺減退,導管位置正確。
    • 追加劑量:根據試驗劑量后出現麻醉平面的變化和手術對麻醉平面的要求,選擇劑量的大小。
    • 首次劑量(初量):試驗劑量+追加劑量。
    • 第二次劑量:初量作用將即將消失,給予第二次追加劑量。 是初量的1/2 ~ 1/3。
  4. 阻滯過程
    • 藥液擴散較慢,起效57min,1220min完善。 神經阻滯程式:交感神經、溫、痛、觸、肌肉運動、壓力感覺、本體感覺。
    • 運動神經的阻滯不如腰麻完善,但肌肉鬆弛滿意。
    • 壓力和本體感覺一般未阻滯。
  5. 麻醉平面的調節
    • 穿刺部位
    • 導管方向
    • 注藥量
    • 注葯速度
    • 局部麻醉藥的濃度
  6. 適應症:可用於除頭面部手術以外的任何部位,但頸部與上肢和上胸部手術,麻醉管理較為複雜。
  7. 禁忌症:中樞神經系統疾患,休克,穿刺部位或附近感染,敗血症,脊柱外傷或結核,急性心力衰竭或冠心病發作。
  8. 併發症
    • 穿破硬膜
    • 穿刺針或導管誤入血管
    • 空氣栓塞
    • 穿破胸膜
    • 導管折斷
    • 異常廣泛阻滯
    • 脊神經根或脊髓損傷
    • 硬膜外血腫
    • 感染
    • 全脊髓麻醉

全脊髓麻醉

  • 概念:大量局麻藥進入蛛網膜下腔,全部脊神經甚至顱神經都被阻滯,稱為全脊麻。
  • 表現:呼吸麻痹、心動過緩、血壓下降,意識消失、甚至呼吸心跳驟停。
  • 處理:氣管插管,快速輸液、麻黃素(多巴胺、去甲腎上腺素等血管活性藥物)升壓。
  • 預防:熟悉解剖,嚴格操作規程,不能省略「試驗劑量」。

骶管麻醉

  • 概念:將局麻藥注入骶管腔內,阻滯骶脊神經。
  • 操作方法:
    • 體位:側臥位或俯臥位
    • 定點:骶裂孔(骶角連線中點)
    • 路線:垂直或平行
    • 標誌:落空感
  • 常用局麻藥 :2%普魯卡因、1%利多卡因、0.5%羅哌卡因或0.5%布比卡因, 成人一次用量20-30ml。
  • 併發症:局部麻醉藥毒性反應、誤入蛛網膜下隙引起全脊麻。
  • 適應證:適用於直腸、肛門和會陰部手術。
  • 禁忌證:穿刺點感染或骶骨畸形者。
[課程] 手術學-椎管內麻醉
https://blog.kynix.tw/posts/1711847913916/
作者
Adrian Chen
建檔時間
2024 年 3 月 31 日
協議
BY-NC-SA 4.0
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-相同方式分享 4.0 國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