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課程] 手術學-靜脈麻醉、肌鬆藥物與麻醉性輔助藥物

2024 年 4 月 3 日
文章摘要
FakeGPT
加載中...
此內容由人工不智慧生成。

靜脈麻醉概述

  1. 概念:麻醉藥經靜脈經由血液循環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,產生中樞神經抑制的方法。是常用的全身麻醉方法。
  2. 優點:
    • 起效快、效能強
    • 病人依從性好
    • 操作簡便
    • 無呼吸道刺激
    • 部分可以逆轉
  3. 缺點:
    • 可控性差
    • 需複方用藥
    • 副作用、意外
    • 對循環呼吸的抑制
  4. 分類
    • 根據所用藥物分類:麻醉過程中所使用藥物最主要的成分命名,如巴比妥類靜脈麻醉、非巴比妥類靜脈麻醉,可進一步分為丙泊酚靜脈麻醉、氯胺酮靜脈麻醉等。
    • 根據臨床應用分類:
      • 靜脈麻醉誘導
      • 靜脈麻醉維持
    • 根據用藥的方法分類:
      • 單次注射法:麻醉誘導、短小手術
      • 分次注入法:血中濃度波動大、麻醉過程不平穩
      • 連續注入法:恆速給藥
      • 標靶注入法:預設血漿藥物濃度或效應室濃度

常用靜脈麻醉藥

硫噴妥鈉

  1. 特點:起效快,維持時間短,操作管理方便。
  2. 缺點:麻醉效果不完善,清醒不完全,呼吸、循環抑制及增加呼吸道分泌物等。
  3. 適應症:
    • 全麻誘導
    • 短小手術
    • 痙攣和驚厥
    • 顱腦手術
  4. 禁忌症
    • 絕對禁忌症
      1. 氣道阻塞、肺部疾患、口底、頸部的急性蜂窩性組織炎、支氣管氣喘
      2. 紫質症先天性卟啉代謝失調Porphyin。刺激δ-氨基乙醯丙酸合成酶的活性,使卟膽原和尿卟啉原增加-急性腹痛、馳緩性癱瘓、譫妄、昏迷、死亡。
      3. 高敏反應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
    • 相對禁忌症
      1. 心血管疾病:高血壓、糖尿病
      2. 嚴重肝、腎疾病
      3. 容量不足
      4. 代謝失調:營養不良、貧血、電解質、低蛋白血症
      5. 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(長期使用皮質同激素)
      6. 孕婦和剖腹產:抑制胎兒呼吸
  5. 併發症
    • 局部刺激:靜脈炎、皮下壞死
    • 化學性動脈內膜炎
    • 喉痙攣
    • 過敏反應(Ⅰ型):蕁麻疹、頭部臉部水腫、支氣管痙攣、休克
    • 循環和呼吸系統抑制:面罩給氧、停藥、麻黃素

氯胺酮

  1. 苯環己哌啶衍生物。
  2. 藥理作用:選擇性抑制腦部聯絡路徑和丘腦-新皮質系統的NMDA受體,興奮邊緣系統,對腦幹網狀結構的影響輕。
  3. 優點
    • 鎮痛作用強,產生類似意識與感覺分離的麻醉狀態。
    • 能增加腦血流、ICP和腦代謝率。
    • 對呼吸影響輕,用藥量大或複用藥可抑制呼吸。
    • 麻醉後可引起分泌物增加,術前阿托品要足量。
    • 交感神經興奮作用,HR快和BP升高。
    • 麻醉誘導迅速,作用短暫,甦醒期不長,適用於燒傷換藥及各種表淺小手術,尤其適合小兒手術。
  4. 劑量:
    • 靜脈注射:誘導麻醉1-2mg/kg,1-5min起效,維持10-15min。 追加劑量 0.5-1mg/kg (首量的1/2)。
    • 肌肉注射:5-10mg/kg,維持30min,可用於小兒基礎麻醉與維持。
  5. 缺點:老年人醒後常訴複視,青年易出現幻覺。
  6. 禁忌症:
    • 高血壓、冠心病、顱內壓及眼內壓高者應禁用
    • 成人禁止單純肌肉注射氯胺酮麻醉
    • 顱內高壓
    • 眼壓增高,眼球開放性外傷
    • 心臟衰竭、冠心病、心絞痛
    • 甲亢、嗜鉻細胞瘤
    • 癲癇與精神分裂症
    • 咽喉口腔手術不可單獨使用
  7. 複合麻醉:增強麻醉作用,減輕副作用。
    • 氯胺酮+咪唑安定:減少精神不良反應發生率
    • 氯胺酮+羥丁酸鈉
  8. 併發症:
    • 循環系統:一般BP升高,HR增快,但對重症病人,尤其是心血管儲備功能低下或兒茶酚胺耗竭的病人,或廣泛交感神經阻斷的病人,應用氯胺酮後可表現為嚴重的循環功能抑制
    • 顱內壓升高
    • 精神症狀:椎體外系表現:惡夢,譫妄
    • 呼吸抑制:注射過快
    • 複視或暫時失明:眼內壓高的病人
    • 分泌物增多,喉頭痙攣和呼吸道抑制
  9. 適應症:
    • 短小手術,體表手術
    • 小兒麻醉
    • 全麻誘導(複方用藥)
    • 先心病右向左分流:誘導
    • 支氣管氣喘病人的麻醉:舒張支氣管平滑肌

丙泊酚(異丙酚)

  • 具有鎮靜、催眠作用,鎮痛作用輕微,可能透過GABA受體系統作用。
  • 起效快,作用時間短暫,停藥後甦醒快而完全,有逆行性遺忘作用。
  • 可降低腦血流量、ICP和腦代謝率,對顱腦手術有益。
  • 對心肌有直接抑製作用,並有血管舒張作用,可使BP下降及HR減慢,週邊阻力及心排血量降低(與用藥量及注藥速度相關)。
  • 誘導快,持續時間短,對呼吸和循環有明顯抑製作用,血壓下降,甚至呼吸暫停。
  • 有鎮吐作用,不易導致術後噁心嘔吐。
  • 經肝代謝,對肝腎功能無影響,反覆或長時間連續用藥可有蓄積。
  • 全麻誘導劑量1.5-2.5mg/kg靜脈注射,麻醉維持時6-10mg/(kg.h)。適用於門診手術及短小手術的麻醉。
  • 靜脈注射時注射局部有疼痛感。

依托米酯

  • 為短效催眠藥,無止痛作用。
  • 起效快,靜脈注射後約30s病人即可入睡。
  • 可降低腦血流量、ICP及腦代謝率,對缺氧性腦損傷有一定保護作用。
  • 對心血管系統抑制輕微,有輕度冠狀動脈擴張作用,適用於老年體弱、冠狀動脈心臟病及心臟功能不良的病人。
  • 對呼吸影響輕,與其他麻醉藥併用或用量過大時,可使呼吸頻率減慢及潮氣量減低。
  • 經肝代謝,對肝腎功能無影響。
  • 主要用於全麻誘導,劑量0.15-0.3mg/kg靜脈注射。
  • 靜脈注射時有刺激作用,注射後部分病人可發生肌陣攣。
  • 術後噁心、嘔吐的發生率較高。
  • 長時間使用對腎上腺皮質功能產生抑制。

鴉片類鎮痛藥

  • 指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能解除或減輕疼痛並改變對疼痛的情緒反應,劑量過大時則可產生昏睡的藥物。
  • 也稱為鴉片類藥物(opiates),專指天然的鴉片生物鹼及其半合成的衍生物。
  • 鴉片受體激動藥(opioid agonists):主要激動u-受體,如嗎啡、哌替啶等
  • 鴉片受體激動-拮抗藥(opioid agonist-antagonists)又稱為部分激動藥,主要激動K-受體,對u-受體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,如噴他佐辛、羥考酮等。

鴉片受體激動藥

  1. 嗎啡:
    • 由於與鴉片受體親和力強,可產生強效鎮痛作用
    • 嗎啡主要用於急性疼痛病人,成人劑量為8-10mg,皮下或肌肉注射
    • 肌肉注射吸收好,15-30min起效,45-90min產生最大效應,持續約4小時。
    • 靜脈注射20min產生最大效應
    • 可用於急性左心衰竭所致急性肺水腫的輔助治療
    • 嗎啡主要在肝臟生物轉化
  2. 哌替啶
    • 哌替啶的止痛強度約為嗎啡的1/10,持續時間約為嗎啡的1/2-3/4
    • 肌肉注射哌替啶50mg,可使痛域增加50%,肌肉注射哌替啶75mg,使痛域增加75%,相當於嗎啡15mg的效應
    • 對呼吸有明顯的抑製作用,其程度與劑量相關
    • 哌替啶有奎尼丁樣作用,降低心肌的壓力性,對心肌有直接的抑製作用
  3. 芬太尼
    • 芬太尼的止痛強度約為嗎啡的75-125倍,作用時間約30min
    • 芬太尼對呼吸有抑製作用,主要表現為頻率減慢
    • 芬太尼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很輕,不抑制心肌收縮力,一般不影響血壓,可引起心搏過緩
    • 芬太尼可引起噁心、嘔吐,但沒有釋放組織胺的作用
    • 芬太尼主要用於臨床麻醉,作為複合性全麻的重要組成部分
  4. 舒芬太尼:芬太尼衍生物
    • 舒芬太尼的鎮痛強度約為芬太尼的5-10倍,作用時間約60min
    • 舒芬太尼對呼吸也有抑製作用,其程度與等效劑量的芬太尼相似
    • 舒芬太尼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較輕,沒有釋放組織胺的作用,可引起心搏過緩
    • 舒芬太尼引起噁心、嘔吐和胸部僵硬等作用與芬太尼相似
    • 舒芬太尼主要用於臨床麻醉,作為複合式全麻的重要組成部分

鴉片受體激動-拮抗藥

  • 鎮痛強度較小
  • 呼吸抑製作用較輕
  • 很少產生依賴性
  • 可引起煩躁不安、心血管興奮等不良反應
  1. 噴他佐辛
    • 是苯嗎啡烷合成藥
    • 鎮痛強度為嗎啡的1/4-1/3,即此藥30-40mg相當於嗎啡10mg
    • 肌肉注射後20min起效,持續約3小時
    • 此藥不產生欣快感,劑量較大時可產生焦慮、不安等症狀
    • 此藥的呼吸抑製作用與等效嗎啡相似,也是使呼吸頻率減慢
    • 對心血管的影響不同於嗎啡,可使血壓升高、心率增快、血管阻力增高和心肌收縮力減弱,故禁用於急性心肌梗塞時的止痛

肌鬆藥的臨床應用

  • 骨骼肌肉鬆弛藥:不產生麻醉作用,只能使骨骼肌麻痺。筒箭毒鹼首次應用於臨床麻醉。在較淺的麻醉狀態產生良好的肌肉鬆馳作用。

分類

  1. 去極化肌鬆藥
    • 突觸後膜呈持續去極化狀態。
    • 首次注射後肌肉鬆弛前常有10s左右的肌肉震顫。
    • 易被假性膽鹼酯酶水解,肌鬆作用時間短。
    • 膽鹼酯酶抑制劑不能拮抗其肌鬆作用,反而能增強其作用。
  2. 非去極化肌鬆藥
    • 以筒箭毒鹼為代表。
    • 此類肌鬆藥能與突觸後膜的乙醯膽鹼受體結合,但不引起突觸後膜的去極化,當突觸後膜75%-80%以上的受體被非去極化肌鬆 藥物佔據後,神經衝動雖可引起Ach的釋放,但沒有足夠的受體相結合產生去極化作用,而產生肌肉鬆弛。
    • 該類肌鬆藥又稱為競爭性肌鬆藥,並有明顯的劑量相關性。
    • 與突觸後膜的Ach受體結合,不產生去極化作用。
    • 突觸前膜釋放的Ach量並不減少,但無從發揮作用。
    • 非去極化肌鬆藥的作用可被膽鹼酯酶抑制劑拮抗。
    • 出現肌鬆作用前,無肌纖維震顫。

琥珀膽鹼(斯克林)

  • 起效快,肌鬆完全而短暫(快誘導氣管插管,喉痙攣)。
  • 對血流動力學影響不大,可引起血清鉀升高,導致心律不整。
  • 無組織胺釋放,不引起支氣管痙攣。
  • 肌肉強直收縮可引起眼壓、ICP及胃內壓升高。
  • 用於全麻氣管插管時,靜注1-2mg/kg,1min作用達到高峰,呼吸暫停4-5min,肌肉張力完全恢復需10-12min。
  • 1%的琥珀膽鹼持續靜滴可維持術中肌鬆作用,但有脫敏感阻斷(重複使用去極化肌鬆藥後,肌細胞膜雖然可逐漸復極化,但受體對Ach的敏感度降低,肌鬆時間延長的現象)的可能。 病人術後有時主訴肌痛。

臨床應用

氣管插管

  1. 藥物選擇
    • 琥珀膽鹼起效最快(DMR)
    • 羅庫溴銨(快效、中時效NDMR)
    • 維庫溴銨、阿曲庫銨(中、短時效NDMR)
    • 泮庫溴銨(HR 、NDMR)
    • 哌庫溴銨(中長時效NDMR)
  2. 起效時間與肌鬆強度
    • NDMR起效時間與肌鬆強度呈反比
    • 增加一定劑量可縮短起效時間,同時延長時效,但也可增加心血管不良反應
  3. 肌鬆藥預給法
    • 在全麻誘導插管劑量的肌鬆藥數分鐘前,先靜脈注射小劑量肌鬆藥,科明顯縮短之後給予插管劑量肌鬆藥的起效時間。
    • 機轉:用預注量先佔據了大部分受體,當再次給予插管劑量時,餘下的受體被迅速阻滯,起效時間相應縮短

維持肌鬆

  1. 中时效:20~30min
  2. 长时效:45min,追加1/5~1/3首次量

控制痙攣性疾病

肌鬆藥的藥效動力學

  1. 水、電解質、酸鹼平衡
  2. 低溫:延長肌鬆作用
  3. 年齡:新生兒/嬰兒:對氯筒箭毒鹼雖較敏感。但與成人量相似,且追加次數減少。老年人用量減少,用量不受限。

藥物相互作用

  1. 吸入麻醉藥
    • 合用可增強非去極化肌鬆藥作用
      • \rightarrow 弱:異>安>地>氟>笑氣
    • 對去極化肌鬆藥的交互作用弱
  2. 局麻藥和抗心律失常藥
    • 局部麻醉藥:
      • 小劑量+肌鬆藥的作用
      • 大劑量:本身有神經肌肉傳遞阻滯
    • 抗心律不整藥
      • 奎尼丁有局部麻醉藥的作用,與肌鬆藥協同
  3. 抗生素:氨基甙類、多粘菌素最強。
  4. 抗驚厥藥、精神病藥:苯妥英鈉-泮庫溴胺、維庫溴胺。鋰:低血鉀+泮庫溴胺、琥珀膽鹼。

拮抗藥

  1. 分類
    • 膽鹼酯酶抑制劑:新斯的明、吡啶新斯的明、依酚氯銨
    • 鉀通道阻斷劑:4-氨基吡啶
    • 羅庫溴銨的特效拮抗藥性:舒更葡糖鈉(布瑞亭)
  2. 膽鹼酯酶抑制劑
    • 用量與肌鬆程度有關。
    • 有極限量(常用量0.035-0.07mg/kg),如果達到極限量拮抗效果差。
    • 配伍用抗膽鹼藥(拮抗毒蕈鹼樣不良反應)。
    • 老年人、重危病人慎用(心搏過緩、心律失調)。
    • 去極化肌鬆藥不用拮抗藥性:II度房室傳導阻滯時可用。

注意事項

  1. 絕對禁忌症:不能實施人工通氣。
  2. 不能夠單獨使用,在全麻藥作用下複合使用。
  3. 只鬆弛骨骼肌。
  4. 肌鬆順序:顏面(眼瞼、眼周)>喉、頸>四肢>呼吸肌。恢復順序相反。
  5. 嚴重創傷、燒傷、截癱、青光眼及ICP高者禁用琥珀膽鹼。
  6. 低體溫、吸入麻醉藥、某些抗生素及硫酸鎂等,可延長非去極化肌鬆藥。
  7. 氣喘及過敏體質者,禁用有組織胺釋放作用的肌鬆藥。

拮抗注意事項

  1. 膽鹼酯酶抑制劑(新斯的明)可拮抗非去極化肌鬆藥的殘留作用。但同時應使用阿托品,阻斷乙醯膽鹼對毒蕈鹼樣受體興奮所致的不良反應(唾液分泌增加、腸痙攣、心搏過緩,甚至心跳停搏)。
  2. 在拮抗長效肌鬆藥時,由於拮抗劑作用時間較短,其作用消失後肌鬆藥的殘留作用再次出現可導致呼吸抑制。
  3. 應以多種方法(尺神經刺激器、拇指收縮、抬頭試驗、雙手握力、病人潮氣量、呼氣末CO2分壓、動脈血氣)確認肌鬆藥作用完全消失後,才可撤除輔助或控制呼吸。
[課程] 手術學-靜脈麻醉、肌鬆藥物與麻醉性輔助藥物
https://blog.kynix.tw/posts/1712109898297/
作者
Adrian Chen
建檔時間
2024 年 4 月 3 日
協議
BY-NC-SA 4.0
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-相同方式分享 4.0 國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