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課程] 手術學-麻醉期後護理

2024 年 4 月 3 日
文章摘要
FakeGPT
加載中...
此內容由人工不智慧生成。

麻醉期監測與管理

  1. PACU(麻醉後監測治療室)目的
    • 麻醉後病患的甦醒和早期恢復。
    • 術後早期治療,包括麻醉和手術後早期併發症的發現和治療。
    • 改善病患狀況,以利其在ICU、特護病房或普通病房的進一步治療。
    • 評估並決定病人轉入ICU、特護病房、普通病房或是直接出院回家的指徵和時間。
    • 特殊情況下(如需要緊急再次手術)對病人狀況進行術前處理和準備。
  2. 麻醉恢復期監測
    • 常規監測ECG、BP、HR、SpO2
    • 呼吸
    • 體溫
    • BIS、肌鬆監測

麻醉恢復期併發症及處理

全身麻醉後甦醒延遲

  1. 原因:
    • 全身麻醉藥的殘餘作用
    • 麻醉期間發生的併發症,如電解質失衡、血糖過高或過低、腦出血或腦血栓形成等,都可引起病人的意識障礙
  2. 處理:
    • 首先維持循環穩定、通氣功能正常及充分供氧
    • 殘餘吸入麻醉藥可藉由改善通氣和高流量吸氧排出
    • 殘餘肌鬆藥及麻醉性鎮痛藥使用拮抗藥進行拮抗

監測預防發生呼吸道梗阻

  1. 表現:
    • 呼吸道不全阻塞表現為呼吸困難並有鼾聲,吸氣時輔助呼吸肌肉用力,出現三凹徵和鼻翼煽動。
    • 呼吸道完全阻塞者,只見有強烈的呼吸行為而無氣體交換,胸部和腹部呼吸運動異常。
  2. 處理
    • 及時清理呼吸道分泌物,托起下顎、放置口咽或鼻咽通氣道。
    • 頸部手術後血腫形成壓迫氣管導致阻塞者應立即清除血腫。

維持循環系統穩定

  1. 低血壓原因
    • 低血容量:黏膜乾燥、心律快及少尿。
    • 靜脈回流障礙:可發生於機械通氣、張力性氣胸、心包膜填塞等。
    • 血管張力降低:可發生於椎管內麻醉、過敏反應、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等,也可見於應用抗高血壓藥物、抗心律不整藥物及復溫時,對因處理。
    • 心源性:心律不整、急性心衰竭、心肌缺血、肺栓塞等。
  2. 高血壓原因
    • 術後疼痛,尿滯留,病人躁動不安。
    • 低氧血症和(或)高碳酸血症。
    • 顱內壓升高、寒顫。
    • 高血壓患者術前停用抗高血壓藥。
  3. 處理:應針對病因治療,如止痛、矯正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、降顱壓等。 一般情況下,血壓中度升高可不處理;但對合併冠心病、主動脈或腦血管瘤、及顱內手術者,應以短效降血壓藥控制血壓在適當水平。

術後噁心、嘔吐(POVA)的處理

  • 全麻後病人發生率較高,尤其是以吸入麻醉藥物為主,麻醉時間較長者較易發生。
  • 對於高風險病人(女性、非吸菸者、糖尿病人、POVA或暈動病史、術後使用鴉片類藥物)應採取預防措施。
  • 椎管內麻醉應用輔助藥或發生低血壓者也會發生。
  • 應用氟哌利多、地塞米松、昂丹司瓊等止吐藥處理。

PACU轉出標準

Steward甦醒評分表

患者狀況分值
清醒程度完全清醒2
對刺激有反應1
對刺激無反應0
呼吸通暢程度可按醫師吩咐咳嗽2
可自主維持呼吸道通暢1
呼吸道需予以支持0
肢體活動程度肢體能做到有意識的活動2
肢體無意識活動1
肢體無活動0

上述三項總分為6分,當患者評分>4分,可考慮轉出PACU

拔管指標

  1. 拔管:所有需要插管指徵消除,即氣管分泌物明顯減少,患者意識恢復,自主呼吸恢復良好,吞嚥、咳嗽反射良好,雙肺呼吸音正常,呼吸頻率成人14-20次/分 ,通氣量恢復正常水平,脫氧吸氧後無明顯缺氧現象,PaO2正常。
  2. 間歇指令通氣頻率<10次/分,壓力型呼吸器氣道壓<18mmHg,吸氧30%血氣基本正常,潮氣量>300ml,呼吸頻率<30次/分。
  3. 意識恢復,可合作保護氣道;力量完全恢復。 呼喚患者有睜眼、抬眉、張口、舉手等反應。
[課程] 手術學-麻醉期後護理
https://blog.kynix.tw/posts/1712129397480/
作者
Adrian Chen
建檔時間
2024 年 4 月 3 日
協議
BY-NC-SA 4.0
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-相同方式分享 4.0 國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