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以載道,道以載物,物以載文明

2025 年 3 月 8 日
文章摘要
FakeGPT
加載中...
此內容由人工不智慧生成。

21 世紀是科學的世紀,這是毫無疑問的事實。在這個時代,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,人們的生活也因此變得更加便利和舒適。在這個以科技為驅動力的時代中,人們似乎默認理工科是社會進步的核心,而文科則被視為是一個無關緊要的陪襯,一門「無用的學問」。每當我們討論就業前景、社會貢獻、國家競爭力時,文科經常不經意被擺在次要的位置上,甚至遭受輕視、質疑乃至歧視。然而,事情果真如此?試想如無歷史以鑑之,人類如何避免在飛速發展的道路上重蹈覆轍?如無法律與道德之約束,科技會變成如何模樣的潘朵拉魔盒?沒有文學、哲學和社會學的深刻思考,我們是否會淪為只懂得生產和消費的機器?文科不只是書齋裡的學問,而是社會運作的基礎、文明延續的關鍵。文以載道,道以載物,物以載文明,這是人類文化發展的必然規律。

科學和技術、行動與創新,這些可謂「物」的東西推動我們的社會進步,建設人類社會的偉大文明,這當然毫無疑問,也是如今社會藉以批判文科的主流想法,我們不予否認。那麼,要論文科的重要性,我們不妨首先來說一說思想與文化,也就是所謂的「道」,說一說「道」如何「載物」。

回顧歷史,每一次社會變革的浪潮,都離不開思想的引領。文藝復興的輝煌,並不僅限於達文西的科學探索,更在於但丁、莎士比亞、蒙田對人類思想的解放;法國大革命的風暴,不只是火藥與劍的交鋒,更是盧梭、伏爾泰等人思想的碰撞;二十世紀的科技飛躍,固然有愛因斯坦的物理學成就,但也有喬治·歐威爾的警世寓言與尚-保羅·沙特的哲思。來到中國,近代中國的覺醒不正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們以筆為劍,以墨為槍,用振聾發聵的文字,喚醒了中國人麻木不仁的靈魂嗎?中華人民共和國到如今的成就,也仍然在馬克思列寧主義、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,不斷探索前行。文化的力量,不僅在於啟迪思想,更在於引領行動。

誠然,科技是社會進步的強大引擎。頗有聲音認為,我們如今的科技水平,早已不需要文化和思想來進行社會變革了,科技可以自行發展。這其實是一種相當粗淺的唯技術論,如果得到廣泛認同,甚至是十分危險的。私以為科技必須掌握在文明手中才有出路。 我們高度讚揚 14 至 16 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歐洲飛揚的思想,我們如今也常常站在文明的高度批判 17 世紀西方的所謂「文明」和事實的野蠻,稱他們是「強盜的文明」。為什麼會這樣呢?是因為當時的歐洲堅船利砲不夠先進嗎?還是這一時期的歐洲沒有像前幾個世紀那樣燦爛的文化?非也,而是因為他們的文化背後缺少了對人性的思考,缺少了對人類的尊重,這樣的文化是畸形的文化,它的骨子裡是退化的。當殖民地原住民被所謂的「文明人類」大肆屠殺,當黑奴被視為貨物,當女性被當作家畜,這些是科技的進步,可這些都是文明的進步嗎?所以你看,當一個社會的思想和文化走偏了,科技發展得再先進,也只不過是一個瘋狂的怪物,甚至淪為人類的災難。

並且,科技與文化就一定是衝突的嗎?就只能二選一嗎?這顯然是一個錯誤的二元對立。科技與文化是相輔相成的,是一個整體。科技的發展需要文化的引領,文化的發展也需要科技的支持。這就是如今提出的「新文科」之概念。透過將文化與科技的結合,讓文化在科技的支持下更好地發展,讓科技在文化的引領下更好地服務於人類。當 AlphaFold 破解蛋白質折疊之謎時,其本質是生物學家對生命本質的哲學追問;當 DeepMind 訓練 AI 玩轉《星際爭霸》,背後是遊戲設計師對人類戰略思維的深度解構。這揭示了一個根本邏輯:​科技發展的每一次飛躍,都始於人類思想對終極命題的叩問。

然而,科技能否反過來取代文化的發展?不少人認為,如今的人工智慧已經發展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,以 AI 行文、繪畫已經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,那麼文學、藝術、哲學等人文領域還有什麼存在的必要呢?其實筆者認為,2024 年中國大陸山東省高考的作文的中心思想可以很好地回答這個問題:「人工智慧不能取代人的智慧」。我們必須認識到,人工智慧是一種工具,而人的智慧則是一種精神。人工智慧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很多問題,但它永遠無法取代人的思想、情感和創造力。科技為了人類的生活便利而存在,而文化則是為了人類的尊嚴而存在。 科技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,但只有文化才能讓我們的生活更有意義。AI 的所謂行文、繪畫,只不過是在有限總結人類過去的作品,而人類的創造力是無限的,所以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文化,必定不是 AI 用訓練的數據集寫幾篇小文章、畫幾幅畫就能取代的。換言之,文化載著技術,技術卻無法承載文化的厚重。

回到文科上來,我們既已說完「道」何以載「物」,那麼「文」如何載「道」?

私認為,文科是文化的載體與闡釋者。 文科涵蓋文學、歷史、哲學等領域,這些學科通過研究語言、藝術、思想等,系統性地記錄和闡釋人類文化的演變。我們自己的教科書以會製造和使用工具為動物和人的分界線,而以文字的出現為人類文化的開端。這就是文科的重要性所在。我們中國人常說,人不能忘本,何以知本?當然是以文字為載體的文科學科。文科是人類文明的記憶,是人類文化的載體。一個沒有文科的社會,就像一個失憶症患者,不知道自己是誰,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,也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裡。漢摩拉比「以法治國」的思想只有透過文字記錄在石碑上,才能流傳至今;孔子的思想只有透過文字記錄在《論語》中,才能傳世千古。那些燦爛的文化、飛揚的思想,最終都要依靠文字的載體才能流傳下來,而它們,正是我們如今向前行進的經驗與指南針。

及至現代,文科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。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,我們需要文科的智慧來梳理這一切。我們需要文學的韻味來激發我們的情感,需要歷史的鏡子來反思我們的過去,需要哲學的思辨來引領我們的未來。21 世紀的今天,我們需要更多的文科思維,來應對日新月異的變化,在被科技洪流裹挾的今天,亦需要在適當的時間停下來思考一下當下和將來的選擇。正如我們需要科技來改變我們的生活,同樣也需要文字來改變我們的心靈。

閱讀本文的讀者啊,你有多久沒有真正靜下心來讀一本好書了?你有多久沒有駐足欣賞一幅美麗的畫作了?當我們日復一日地在鋪天蓋地又毫無營養的短視頻中流連,我們是否會在感慨科技便利的同時感到心靈的無比空虛?當我們在為了生存而奔波的時候,我們是否會忘記了自己為了什麼而活著?當我們在為了追求物質而忙碌的時候,我們是否會忘記了自己的靈魂也需要滋養?文科,就是我們的滋養劑,是我們的靈魂的食糧。在如今理工大行其道的世界裡點燃文科的火花,讓文明之光照亮世界,也是我們這一代又一代文科工作者正在做的,無比偉大的事情。

以上,是筆者對文科之重要性的一些思考,希望能引起讀者的共鳴。

文以載道,道以載物,物以載文明
https://blog.kynix.tw/posts/1741430782848/
作者
Adrian Chen
建檔時間
2025 年 3 月 8 日
協議
BY-NC-SA 4.0
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-相同方式分享 4.0 國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