绪论
【掌握】急诊临床诊断思维方法
- 整体观:摆脱传统科室的思维局限,打破单一医学模式的局限。诊断思路要宽广、全面。
- 风险观:根据病情轻重缓急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,确定优先次序。
- 降阶梯诊断思维:临床鉴别诊断要从危重疾病到一般疾病,从器质性病变到功能性病变,从进展迅速的疾病到进展缓慢的疾病,逐一降级排除。
- 动态性:急诊患者病情复杂,一时很难明确诊断,对于一般急危重症患者要在初步处理后观察其治疗反应,进行动态评估、动态危险分层。
- 时效性:各种急危重症救治都有黄金时间,要牢牢把握。
【掌握】急危重症评估方法学
评估
- 包括急症和危重症两个层面。
- 对急症和危重症的预测,既有共性也有特性。
- 预测:包括评估严重程度和评价预后
- 急症预测:倾向于危险分层的评估。
- 危重症预测:倾向于动态了解病情变化,评估患者面临死亡或严重并发症的风险。
评估方法
- 危重症识别:病情分类
- 濒死患者:濒临死亡。一只半脚踏进鬼门关。
- 血压测不到或很低
- 脉搏消失或极其微弱
- 呼吸慢而不规则
- 瞳孔散大、对光反射消失
- 危重患者:生命体征不稳定,但又非濒临死亡。一只脚踏进鬼门关。
- 严重脓毒血症、急性左心衰、重症哮喘、急性中毒、多发伤合并脏器损伤、急性脑血管病、过敏性休克、上消化道大出血、高渗昏迷等。
-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,在寻找病因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对症处理,注意对治疗的反应及病情变化。
- 急症患者:急诊的大多数,短时间内没有生命危险。阎王爷不收。
- 急性冠脉综合征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、糖尿病酮症酸中毒、急性腹膜炎、肠梗阻、宫外孕等。
- 具有潜在生命危险,不可掉以轻心。
- 非急症患者:一般秦光好,生命体征稳定。普通的小病小灾。
- 上呼吸道感染、胃炎、泌尿系感染等。
- 遵循先诊断后治疗的原则,可以稍缓处理。
- 濒死患者:濒临死亡。一只半脚踏进鬼门关。
- 急诊病情评估系统
-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(MEWS)
- 评估患者收缩压、心率、呼吸频率、体温、意识等。
- > 9 分说明患者死亡风险明显增加,需要入住 ICU 接受专科治疗。5~9 分说明患者病情变化风险较大,需要密切观察。
-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(GCS)
- 评估患者意识状态。
- 15 分表示意识清楚,12~14 分表示轻度意识障碍,9~11 分为中度意识障碍,3~8分为昏迷。
- GRAMS 创伤评分
- 评估创伤患者的严重程度。
- 得分 9~10 分为轻伤,7~8 分为重伤,6 分为极度重伤。
- 创伤患者四级检伤分类
- 一类伤员:立即治疗类,多为重伤员。例如开放性气胸、实质脏器破裂、大出血、内脏脱出、重度休克等。红色腕带。
- 二类伤员:延迟治疗类,一般为中度伤。2~4小时内不会有生命危险。如长骨骨折、空腔脏器穿孔、20% 以上的 II 度烧伤等。黄色腕带。
- 三类伤员:简单治疗类,多为轻伤员。例如单纯关节脱位、20% 以下的 II 度烧伤等。绿色腕带。
- 四类伤员:无效治疗类,已经死亡或没有生命体征的患者。黑色腕带。
- 急性心衰早期预警 Super-score 评分
- 评估急性心衰患者的严重程度。
-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(MEWS)
急诊预检分诊体系
- 澳洲分诊量表(ATS)
- 曼彻斯特分诊系统(MTS)
- 加拿大分诊及敏感量表(CTAS)
- 急诊严重程度指数(ESI)
【熟悉】急诊科医患沟通技巧和人文关怀
- 沟通技巧:有沟通、会沟通、留证据
心肺脑复苏
【掌握】心搏骤停
概念
- 心搏骤停:CA,心脏泵血功能突然停止,患者对刺激无反应,无脉搏,无自主呼吸或呈濒死叹息样呼吸。
- 猝死:SD,外表健康或非预期死亡的人在外因或无外因的作用下突然、意外发生的非暴力性死亡。
- 心脏性猝死:SCD:急症发作后 1h 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、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。
病因
- 心脏病变:冠状动脉血栓形成、心肌梗死、心肌炎、心肌病、恶性心律失常、心力衰竭、心脏压塞、风湿性心脏病和各种心脏瓣膜病、先天性心脏病、细菌性心内膜炎、Brugada 综合征、长 QT 间期综合征、心脏肿瘤等。
- 非心脏病变:大面积肺栓塞、张力性气胸、毒素、麻醉意外、手术中神经牵拉导致的迷走神经反射、创伤后的失血休克和循环衰竭、严重胸外伤后的纵隔摆动、严重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、高温下的剧烈运动、体温过低、癫痫大发作或持续发作等。
诱因
口诀:五低氧容钾温糖,毒伤压栓气胸张
- 五低氧容钾温糖:低氧血症、低血容量、高钾血症/低钾血症、低体温、低血糖。
- 毒:毒素、酸中毒。
- 伤:创伤。
- 压:心脏压塞。
- 栓: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或肺栓塞。
- 气胸张:张力性气胸。
心电图分型
- 可除颤心率:心室纤颤、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。
- 不可除颤心率:心室停搏、电-机械分离。
临床表现
- 意识突然丧失,或伴有短暂全身性抽搐、心音及大动脉搏动消失、呼吸断续、叹息样呼吸或呼吸停止。
- 绝大多数患者无先兆症状,少数患者有前驱症状,如心悸、胸痛、乏力、头晕、恶心等。
- 停搏 5~10s 出现意识丧失。
- 停搏 10~15s 发生阿-斯综合征,伴有全身性抽搐和二便失禁。
- 停搏 20~30s 出现呼吸停止、面色发绀。
- 停搏 30~60s 出现瞳孔散大。
- 停搏超过 4~6min,中枢神经系统将因缺氧太久出现不可逆损害。
【掌握】基础生命支持 BLS
- 目的:在最短的时间内,以简单易行的措施建立人工呼吸和循环支持。
- 内容:采用心脏按压维持患者的循环状态、人工呼吸给患者供氧和电除颤纠正紊乱的心室节律,为心脑提供最低限度的血流灌注和氧供,以争取对患者采取进一步的救治。
- 步骤:新博骤停识别 启动应急反应系统并获取 AED 胸外心脏按压 开放气道 人工呼吸 电除颤
- CPR 具体步骤略过,应当已经非常熟悉。
- 电除颤电极位置:
- 手柄式电极板:采用胸骨-心尖位,右侧在右锁骨下区、胸骨右缘第二肋间,左侧在左乳头侧腋中线。两电极板之间的距离应大于 10cm。
- 粘贴式电极片:采用前后位。一电极置于前胸部胸骨左缘第四肋间,电极板中心在左锁骨中线,另一电极位于背部左肩胛下角处。
- 心肺复苏成功的指征:
- 自主心跳恢复
- 瞳孔变化:散大瞳孔变小,出现对光反射
- 脑功能开始好转:意识恢复、肢体活动、对疼痛刺激有反应
- 其他表现:紫绀消失,皮肤红润,四肢转暖,新鲜尿液流出。
【掌握】高级生命支持
呼吸管理
- 目的:保持气道通畅。
- 设备:
- 基础气道设备:口咽通气道、鼻咽通气道。
- 高级气道设备:声门上气道装置、食管-气管导管、喉管、喉罩、气管插管(应同时使用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)。
电除颤
- 在 ACLS 中,高质量的 CPR 和早起电除颤是成功的关键。
- 如果施救者不知道除颤仪的推荐能量设置,对于成年人来说,所有的电除颤都应使用最高能量单词电击。只有在最初心率为室颤或无脉性室速,并且有目击者且除颤仪立即可得的情况下,才考虑使用三次连续电击。如在心脏导管介入治疗期间,除颤后应立即恢复胸外按压,尽量减少电击后的停顿。
建立给药途径
- 外周静脉、中心静脉、骨髓腔、气管内给药。
- 药物治疗:目的是促进自主循环的恢复和维持。
- 肾上腺素:成人每 3~5min 静脉推注 1mg,或气管内给药 2~2.5mg。儿童每 3~5min 静脉推注 0.01mg/kg,或气管内给药 0.1mg/kg。
- 胺碘酮:成人每 300mg 静脉推注,或气管内给药 5mg/kg。儿童每 5mg/kg 静脉推注,或气管内给药 0.15mg/kg。
- 利多卡因:成人每 1~1.5mg/kg 静脉推注,或气管内给药 2mg/kg。随后每隔 5~10min可重复 0.5~0.75mg/kg 静脉注射,直至最大剂量 3mg/kg。儿童每 1mg/kg 静脉推注,或气管内给药 2mg/kg。
- 硫酸镁:成人每 1~2g 静脉推注,儿童每 25~50mg/kg 静脉推注。
- 阿托品:成人每 0.5mg 静脉推注,儿童每 0.02mg/kg 静脉推注。
- 碳酸氢钠:不推荐在心搏骤停患者中常规使用,在特定情况下(pH < 7.1、危及生命的高钾血症、三环类抗抑郁药过量)可使用。
- 钙剂:仅在特定情况下(高钾血症、低钙血症、钙通道阻滞剂中毒)可用。
- 溶栓药物:存在血栓所致的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或大块致命性肺栓塞时使用。溶栓后考虑 CPR 60~90min。
其他
- 静脉补液:迅速恢复血容量。
- 寻找和治疗可逆性病因
- 6H5T,即上面说的口诀为最常见的心脏骤停可逆性因素。
- 床旁超声:严重的低血容量、张力性气胸、心包填塞等的识别和诊断。
- 目标体温管理:核心体温维持在 32~36 ,72h 内维持低温,避免高温。
- 体外心肺复苏(ECPR)
【掌握】脑复苏
- 复苏后缺血缺氧脑病:心肺复苏成功后继发的脑损害。
- 分期:
- 脑血流停止 10~15s:脑的氧储备完全消耗,患者出现意识丧失。
- 4~6min:神经细胞不可逆损伤。
- 循环恢复早期:由于脑微循环改变和脑灌注低压等原因,可出现无复流现象。
- 反应性充血期:脑血管麻痹。
- 延迟性多灶性低灌注期:2~12h,脑缺血缺氧损害的最重要阶段。
- 缺血再灌注:脂质过氧化作用、钙质沉积,线粒体结构破坏和功能异常,神经细胞发生继发性能量代谢障碍。
- 临床表现
- 复苏后意识未恢复,多数持续昏迷 1 周左右,2~3 周内进入植物状态。
- 有害刺激可引起较长时间延迟的躯体屈曲回缩,动作缓慢,张力失调。
- 瞳孔对光反射大多正常,少数有两侧不对称。
- 多存在吞咽反射,无咀嚼运动,多数保留呕吐、咳嗽、吸吮反射。
- 中枢性发热、多汗、水电解质平衡紊乱。
- 诊断
- 意识障碍程度判定
- 意识模糊:意识水平轻度下降。
- 嗜睡:能被唤醒。
- 昏睡:不易唤醒。
- 昏迷:无反应状态,刺激下不能产生觉醒和睁眼。
- 植物状态:脑干下丘脑功能保存,认知功能丧失,有睁眼,有睡眠-觉醒周期。
- 脑死亡:全脑功能不可逆性丧失。
- 植物状态
- 下丘脑、脑干功能基本保存。
- 意识丧失。
- 有睡眠-觉醒周期。
- 持续 1 月以上为持续性植物状态。
- 脑死亡诊断依据
- 昏迷原因明确,已排除各种原因的可逆性昏迷。
- 同时具备深昏迷、脑干反射全部消失、自主呼吸丧失。
- 脑电图平直、经颅多普勒超声呈脑死亡图形、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p14 以上波形消失,此三项至少一项阳性。
- 首次判定 12h 后复查,仍符合。
- 意识障碍程度判定
- 治疗
- 时机
- 估计心肺复苏不够及时(大于 4min)且明显脑缺氧体征,立即进行复苏。
- 脑损伤程度已使患者肌张力完全丧失(软瘫),病情接近脑死亡,目前脑复苏措施尚不能使其恢复。
- 措施:主要任务是防止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,减轻脑组织灌注损伤,保护神经细胞功能。
- 尽快恢复自主循环:胸外按压。
- 脱水:20% 甘露醇、利尿剂、蛋白及血浆制剂;5~7天。
- 亚低温治疗:28~32 。
- 肾上腺皮质激素:及早用药,速用速停。
- 高压氧疗:明显提高脑复苏成功率,促进功能恢复。
- 其他治疗手段:机械通气、钙通道阻滞剂、巴比妥类药物。
- 时机
- 临床评估:床旁神经功能检查。
- 神经功能监测:
- 脑电图
-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:正中神经刺激诱发的 波形
- 生化标志物:肌酸磷酸激酶、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、 蛋白
- 神经影像:颅脑 CT、功能性神经影像学检查。
【掌握】复苏后综合征
-
概念:心搏骤停复苏成功后出现的严重的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。
-
发病机制
- 脑损伤
- 心肌损伤
- 多器官功能衰竭:心肌细胞受损、血流动力学不稳定、微血栓形成及微循环衰竭,导致组织器官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。
-
临床表现
临床分期 时间 临床表现 第 1 期(极早期) 20min 内 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心脏功能减低 第 2 期(早期) 20min~6 至 12h 同第 1 期 第 3 期(中期) 6~12h 至 72h 同第 1 期,持续高热、高血糖、MODS 第 4 期(恢复期) 3 天之后 同第 3 期,感染 -
辅助检查
- 基本检测:有创动脉血压、血氧饱和度、心电图、深部体温、尿量、动脉血气分析、乳酸、血糖、电解质、血常规、肝肾功能、胸 X 线。
- 心脏功能监测:心脏超声、心导管或脉搏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测定、中心静脉压测定。
- 脑功能监测:脑电图、持续颅内压监测等。
-
病情评估、危险分层及诊断
- 停搏前的疾病:高龄、糖尿病、全身性感染、肿瘤晚期、肾功能不全、脑卒中。
- 骤停中的情况:CPR 质量、ROSC 时间等。
- 停搏后的评估:各种反射情况,有无中枢性、持续性高热等,对患者神经功能、心脏功能进行及时再评估。
-
救治措施:
- 循环支持
- 氧合维持
- 亚低温治疗
- 心脏病等原发病治疗
- 镇静肌松、康抽搐、控制血糖、控制感染等。